2025年10月21日,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网络发言人在回复网友提问时指出,“搜了宝”投资平台及其公司频繁更名,以助农名义,采取寄存代收、代销获利、买一赠十、赠送积分等方式,以高利回报吸引广大群众投资,存在重大投资风险。
这已非官方首次就该平台发出警示。
“搜了宝”,一个曾以“助农”和“科技创新”为旗帜的平台,近年来却因涉嫌传销和非法集资而频频被推上风口浪尖。这个看似普通的电商平台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发展路径和潜在风险?今天,我们将通过梳理搜了宝的详细发展历程,分析其存在的风险,并结合网络反馈,为您深度解析这一备受争议的项目。
一、搜了宝的发展历程
早期起步与业务定位(2015-2020年)
搜了宝的运营主体最初为海南搜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于2015年,定位为互联网电商企业。2020年2月,搜了App正式上线,正值疫情期间,平台以“帮扶农商打开销路”为口号,声称解决海南食品供应问题,获得地方政府认可。2020年9月,公司在琼海博鳌举办第一届国际金融峰会,进一步巩固其“合法合规”的公众形象。这一时期,平台以“爱国、创新、担当、共享”为理念,致力于打造“科技创新推动消费变革”的品牌形象。
快速扩张与融资阶段(2021-2023年)
2021年1月,搜了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。平台宣称联合《中搜匀贸》《中搜文交》《全球和平村》,并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,构建“相互支持、链合赋能的新时代电子商务平台”。2023年半年报显示,公司营业收入达1418.36万元,同比增长2313.97%,实现净利润742.95万元,同比扭亏为盈。这种异常增长引发市场关注。期间,平台声称覆盖1500多个城市,拥有10000多家专卖店,提供30000多种农产品,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体系。
模式转变与监管关注期(2024-2025年)
2024年至2025年,平台运营模式开始受到质疑。其“买十赠一”规则被曝光:每轮交易周期7个工作日,结束后用户可获得1%现金收益和1.4%积分奖励。按月参与三轮计算,月现金收益达3%,积分收益4.2%。这种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高回报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,特别是风险识别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群体,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。
更名与转型尝试(2025年)
2025年,平台及公司进行了一系列“改头换面”的操作。“搜了宝”App更名为DCF AI智能商品App;运营公司也在短期内多次更名,从海南搜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先后更名为搜了(苏州)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搜了(嘉兴)企业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,最终定名为上海华搜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,“搜了”二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6月,公司因在微信公众号发布“加盟了一家专卖店,在家躺着赚钱,年入百万+”等夸大宣传内容,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6万元。
二、十年迷局:创新外衣下的风险积累
“我们平台已经10年了,如果真的有问题怎么可能存在这么长时间”——这是“搜了宝”参与者最常用的辩解。然而,时间的长度从来不是检验商业模式合法性的标准。纵观其发展轨迹,表面的“持久”恰恰反映了新型金融风险积累的隐蔽性和长期性。
其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:首先,商业模式的核心已从实体经营转向金融运作,所谓的“助农”越来越像吸引资金的幌子;其次,盈利模式严重依赖新用户的持续投入,具有明显的庞氏特征;最后,频繁的更名和业务调整显示出规避监管的明显意图。
值得关注的是,从去年8月开始,就有人在“问政四川”平台提出质疑,“搜了宝是不是金融骗局”。绵阳市财政局在2025年7月向市民回复时表示,根据《防范与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第二条规定,“搜了宝”APP具有相关非法集资特征。
绵阳市江油市公安局回复群众反映时表示,涉“搜了公司”在绵的经营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开展有关调查工作,据公安机关判断,“其具有明显的涉嫌非法集资和传销风险”。公安部门明确提示,根据“搜了公司”在绵经营模式和返利方式以及资金流向等多种因素,分析判断,该投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,具有重大资金安全隐患,一旦暴雷,将给投资人造成巨大本金损失。建议已参与投资的市民朋友能尽快退出,以免造成个人财产损失和相关不良影响。
三、真相与假象:网络舆论背后的博弈与本质
我们在网上搜索“搜了宝”的相关信息发现,关于“搜了宝”的网络信息也呈现出耐人寻味的两极分化。
一方面,存在大量看似正面的宣传文章,声称搜了宝拥有多项资质认证和技术成果。这些文章通常强调平台通过ISO27001: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,2025年接入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,并采用“区块链+物联网”溯源系统、“量子加密+传统加密”双模传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。但这些宣传内容与官方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。实际上,这些看似正面的报道多发表在自媒体平台,内容雷同,缺乏独立核实,有明显的公关稿特征。
另一方面,参与者家属的质疑声和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,共同勾勒出项目的真实面貌。我们从一个“搜了宝”参与者家属的手中获得了一份“搜了宝”详细的运作模式,从获得的内部运作模式可以看出,平台设置的“邀请好友领惊喜好礼”机制,以及根据推广情况发放“分成分润奖励”的规则,完全符合传销通过发展下线获取收益的基本特征。
这种正反信息的强烈对比,恰恰揭示了此类项目的典型运作手法:用高科技概念包装,用正规资质背书,用情感营销拉近,最终用高收益转化。其本质是一个以创新为名、行传销之实的资本游戏,所谓的“技术创新”和“助农情怀”都成为了规避监管、吸引投资的工具。
从2015年成立,到2020年借势疫情营销,2021年完成融资,2023年业绩暴增,再到2025年频繁更名试图金蝉脱壳——这条看似辉煌的发展轨迹,实际上是一条不断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路径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搜了宝”平台吸引的多为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人群。根据网友反映,“身边入局的大多都是中老年,这些人连‘数字经济’是什么都不知道,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,就相信项目方吹嘘的高回报承诺。”
而在创新浪潮中,区分真正商业模式与传销骗局的关键,在于认清价值创造的来源。真正的创新应该创造社会价值,而非仅仅重新分配财富;可持续的收益应该来自经营利润,而非后续参与者的投入。公安机关“该投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”的明确警告,应当成为所有投资者决策前的重要考量。